×

胆囊炎专题

急性胆囊炎的两种不同的情况

小黑娃保胆记 小黑娃保胆记 发表于2024-01-04 浏览147 评论0

胆囊炎根据其临床表现和临床经过,又可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种类型。

胆囊壁轻微毛糙平时没有感觉的一般为慢性胆囊炎轻症。

小黑娃把急性胆囊炎分成2种情况:

1、胆囊结石堵塞胆管造成右上腹剧痛或绞痛,也有寄生虫嵌顿梗阻胆囊颈部所致的急性胆囊炎,疼痛常突然发作,十分剧烈,或呈现绞痛样。

2、胆囊管没有堵塞胆管,非梗阻性急性胆囊炎时,右上腹疼痛一般不剧烈,多为持续性右腹部胀痛,随着胆囊炎症的进展变严重,疼痛也随着加重,疼痛呈现放射性,放射部位是右肩部和右肩胛骨下角等处。

胆囊炎专题

慢性和急性胆囊炎造成的原因和症状

小黑娃保胆记 小黑娃保胆记 发表于2024-01-03 浏览169 评论0

慢性和急性胆囊炎造成的原因和症状不相同,


1、急性胆囊炎,大部是在进油腻晚餐后造成的。一般半夜发病,因高脂饮食能使胆囊加强收缩,而平卧又易于小胆石滑入并嵌顿胆囊管。主要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背放射;常伴发热、恶心呕吐,但寒战少见,黄疸轻。腹部检查发现右上腹饱满,胆囊区腹肌紧张、明显压痛、反跳痛。

胆囊炎专题

胆囊炎是怎么形成的?

小黑娃保胆记 小黑娃保胆记 发表于2024-01-02 浏览211 评论0

小黑娃认为胆囊炎目前已经越来越呈现年轻化,尤其是年轻人不良生活习惯引起胆囊炎占主要原因。同时胆囊炎也可能与病原菌感染、胆囊结石、胆囊缺血以及胆汁排出受阻有关。


1、不良生活习惯: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分的食物,以及暴饮暴食、不规律饮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都可能增加胆囊炎的发病风险。

胆囊炎专题

什么是胆囊炎?

小黑娃保胆记 小黑娃保胆记 发表于2024-01-01 浏览184 评论0

小黑娃认为,在B超明显的特征就是胆囊壁毛躁或增厚,就是胆囊炎。

胆囊炎是较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常常与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同时存在。

胆囊炎发病原因可能是由于缺乏运动、不吃早餐、肥胖,平时爱吃高脂肪,高糖类,高胆固醇的食物、肝硬化、遗传等因素导致。

胆囊炎根据其临床表现和临床经过,又可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种类型。

小黑娃胆囊日记

二十、作者的胆囊治疗过程日记目录

小黑娃保胆记 小黑娃保胆记 发表于2024-01-01 浏览160 评论0

五年前,胆囊疾病前身出现的疾病轻度脂肪肝

三年前,胆囊炎与中度脂肪肝

两年前,胆囊炎叠加胆囊息肉出现

一年前,胆囊息肉病变的记录

今年的检查治疗过程的目录:

1月,胆囊部位感觉胀,胆囊息肉11mm后服药

2月,胆囊复查三+医院,通知需要手术

3月,胆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记录

4月,去上海准备手术,为什么改变主意?

5月,胆囊息肉变小过程服用的药物

6月,复查胆囊息肉继续变小后的调整

胆囊炎专题

三、胆囊炎篇目录

小黑娃保胆记 小黑娃保胆记 发表于2024-01-01 浏览193 评论0

什么是胆囊炎?

胆囊炎有什么体现?

胆囊炎是怎么形成的?

为什么早期胆囊炎全身没有感觉?

B超下胆囊炎显示什么?

胆囊炎会变成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吗?

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有什么区别?

胆囊壁不连续不规则不均匀代表什么?

正常的胆囊大小是多少?

正常胆囊壁是多厚的?

陶瓷胆是什么样的?

胆囊疾病诊断

胆囊疾病腹部疼痛易混淆情况诊断分析

小黑娃保胆记 小黑娃保胆记 发表于2023-12-22 浏览195 评论0

胆囊炎,胆管被堵,胆囊穿孔等情况都可能造成胆囊部位疼痛,但仍然有多种情况容易混淆

腹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正确的对腹痛作出病因诊断并进行合理的治疗,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1:是急性腹痛还是慢性腹痛?

急性腹痛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有些属急腹症范围,如急性阑尾炎、胆管炎、肠梗阻等常需急诊手术治疗;

慢性腹痛起病隐匿,变化缓慢,病情相对较轻。

2:是腹部疾病还是腹外疾病?

腹外疾病包括:

胆囊疾病诊断

胆囊检查误区一:胆囊结石还很小,不需要治疗?

小黑娃保胆记 小黑娃保胆记 发表于2023-12-20 浏览229 评论0

胆囊结石还很小,不需要治疗?

很多人在查出胆囊结石后,都会特别关注结石的大小,并抱有这样一种想法:小结石不要紧,大结石才需要治,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小黑娃认为早期胆囊结石就必须积极干预,但仍然存在风险,结石越小越容易掉进胆总管,形成更严重、复杂的胆总管结石。

结石一旦成型就会不断对胆囊内壁进行摩擦、刺激,使胆囊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感染,形成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这样一来,除了会引发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外,还会使胆囊在反复的感染中逐渐出现炎性增生、变厚而发生萎缩,进而损伤胆囊功能。结石越小,物理原理通过胆囊管掉到胆总管的几率越大,特别是泥沙样的胆囊结石,是有一定机会排出体外的。但如果结石恰好卡在胆总管内造成了梗阻,就像有石头堵住了洗手池的下水道,水下不去就会滋生细菌。可能会有腹痛、寒战高热、黄疸等胆管炎的症状,甚至发展成重症胆管炎,可能会危及到性命,需要及时就医。

胆囊疾病诊断

胆囊检查误区二:胆囊结石现在不痛,不用管?

小黑娃保胆记 小黑娃保胆记 发表于2023-12-20 浏览164 评论0

多数情况下,胆囊结石是位于底部,因此,患者一般不会有绞痛、胀痛、恶心、呃逆等症状。但沉默的结石并不意味着没有危害,反而更要引起重视,因为会随时“不定时爆炸”!如果胆囊结石随着胆汁的流向发生位移卡在颈部,位移梗阻在胆囊颈部,造成胆汁无法顺利排出,胆囊就会强烈收缩以促进排出,从而引起上腹部疼痛等结石发作的明显症状。

炎症时间越长,原本柔软、光滑的胆囊壁就会逐渐增厚、纤维化,使胆囊慢慢变得坏死、萎缩,无功能。长期不干预处理,会加速胆囊功能丧失。由于这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静止性胆囊结石患者往往很难察觉。尤其是小的胆囊结石还可能通过胆囊颈部掉入胆总管中,形成更为复杂、治疗难度更大的胆总管结石,甚至导致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危及生命安全。

胆囊疾病诊断

胆囊检查误区三:胆囊结石数量少,不用担心?

小黑娃保胆记 小黑娃保胆记 发表于2023-12-20 浏览144 评论0

由于胆囊结石越来越常见,很多病友认为结石的严重性和数量有关,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结石对于胆囊功能和身体健康的威胁,并不是以数量来衡量的。

小黑娃认为:结石并不是固定在胆囊中某个位置,而是处于可活动的状态,会在胆囊中随着我们身体的活动以及胆汁排泄而在胆囊里移动。而这种移动对胆囊壁所造成的摩擦刺激,不管结石数量多少,只要存在体内,不管单颗结石还是多颗结石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胆囊炎。结石长期留存体内摩擦胆囊壁,不仅会导致炎症持续加重,还会导致胆囊内皮破损,为了修复这些损伤,胆囊内皮细胞更新的速度会大大加快,细胞分裂增殖的速度也会提高。同时,DNA 修复效率会逐渐降低,这样就会导致更多的DNA突变被保留下来。最终,当保留下来的异常细胞越来越多,就会形成了肉眼可见的恶性肿瘤。当胆囊结石患者发现胆囊癌的时候,大多数都已经是晚期了,且胆囊癌的治疗效果并不好,很多患者从发现疾病到死亡时间都非常的短。

胆囊疾病诊断

中医对胆囊疾病的认识

小黑娃保胆记 小黑娃保胆记 发表于2023-12-16 浏览208 评论0

中医学认为,肝胆相照,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内,内藏之胆汁为肝之余气所化,肝为将军之官,胆为中正之官,肝主谋略,胆主决断。胆是从属于五脏的腑,其中所藏的胆汁,中医学认为其是一种清净之液、精汁,因此也将胆称之为中精之府。


从中医学角度,《黄帝内经》中有所论述“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善太息。”西医的胆石症主要包括在中医学的“胁痛”、“胆胀”、“黄疸”等篇中。中医认为该病是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湿热内侵等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使得胆汁排泄不畅,日久而瘀结成石。结石容易阻碍气机,瘀滞血行而生痰湿,因此,胆石症的病机特点主要为湿热、血瘀、痰阻等。

胆囊疾病诊断

《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

小黑娃保胆记 小黑娃保胆记 发表于2023-12-16 浏览167 评论0

以下是《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内容:


慢性胆囊炎一般是由长期存在的胆囊结石所致的胆囊慢性炎症,或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其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表现为无症状、反复右上腹不适或腹痛,也可出现急性发作。其典型腹部超声检查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壁厚≥3mm)、毛糙,合并胆囊结石可表现为胆囊内强回声及后方声影。根据胆囊内是否存在结石,分成结石性胆囊炎与非结石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分成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和胆色素结石,中国人群中胆固醇结石占70%以上。

胆囊疾病诊断

中医理论下胆囊问题的五大原因

小黑娃保胆记 小黑娃保胆记 发表于2023-12-16 浏览203 评论0

中医理论中,胆囊疾病发生与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外邪侵袭、结石内阻、脾胃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以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促进身体的康复。
以下五大原因造成了胆囊疾病,


1、饮食不当:中医认为,饮食不节、喜食肥甘厚味的食物,容易生湿生热,湿热之邪蕴结于胆,导致胆汁排泄不畅,容易引发胆囊炎。

美国胆囊疾病超声共识精华部分18点,小黑娃整理归纳总结

胆囊疾病诊断

美国胆囊疾病超声共识精华部分18点,小黑娃整理归纳总结

小黑娃保胆记 小黑娃保胆记 发表于2023-12-15 浏览188 评论0

小黑娃把长长的美国胆囊疾病超声共识全文进行了整理归类,下面是精华部分18点:


1、胆囊息肉于体检超声检查中常被检出,又被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3%~6%,大多数是良性的胆固醇性息肉或炎性息肉,但少部分可为肿瘤性息肉,具有恶变倾向。